【鲁网小记者】近距离感受国粹艺术 揭秘京剧演出的幕后故事

2019-04-26 16:13:00 来源: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  鲁网4月21日讯(记者 李颖)京剧在庞大的世界文化体系中,浓缩为中国的文化符号,是中国人的乡音。古老的戏曲传统艺术中蕴含深邃的思想,渗透国人的血脉。20日晚,鲁网小记者团的成员们来到山东省会大剧院,对晚上即将登台的京剧剧目《铡判官》进行了幕后探访。

 

演出前演员们自己上装

  小记者跟随济南市京剧院的专业老师,通过道道关卡来到后台,演员们已经开始在上妆,小记者们一下子就围拢上去。"小朋友,注意不要碰到我,手一抖就可能画错了。"即将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告诉小记者,画脸是演员必须要掌握的技能,"目前,我们一般都用油彩画,灯光打过来效果比较好,也不太容易花。"演员说道。小记者们聚精会神,看着演员们上妆,戴头饰,对最后的化妆效果充满了期待。

  

  老艺术家给孩子们讲上妆的知识

  给小记者们点红色眉心

  随后,小记者们又来到悬挂今晚演出服装的地方,专业的老师正在进行最后的熨烫处理。

  "这些演出服装的造价平均都在八千以上,所有的丝线及绣花都是纯手工制作。"济南市京剧院的张帆老师介绍说,"这些服装都不能用水洗,只能用喷雾消毒后挂起来。水洗弄坏一个地方,这件衣服就无法再用了。非常珍贵。"小记者们都好奇地伸出手去触摸,感知一下京剧服装的手感及造诣。张帆同时给大家介绍了一下男装、女装的特点,以及服装的穿着代表了什么角色。

  紧接着,大家来到盔柜,看到柜面上有各式各样的帽子。每一种帽子的材质以及角色使用,都一一做了介绍。在当晚的演出中,有阎王、判官、包公、县令、小鬼等各种角色,大家的帽子各有不同,小记者们分别进行了学习了解。

  京剧演出另一个素材道具就是大胡子。在幕后的一个柜子前,整齐挂着灰、白、红等颜色不一的胡子。据张帆介绍,在演出前,这些胡子都需要进行高温蒸,然后再进行梳理,非常整齐。"胡子的颜色代表了人的年龄阶段。"在后台探访的过程中,偶能听到演员们吊嗓子,来唱两句,这让小记者们也兴奋不已。

  演员们紧张有序的戴头饰

  在紧张而又兴奋的行程中,小记者们结束了对京剧演出幕后的探访。当晚,小记者们在家长得陪伴下观看了由济南市京剧院带来的演出《铡判官》。

 

责任编辑:董羽曦